三、津门法鼓 津门法鼓是天津市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舞蹈艺术,以老会或圣会的表演形式出现。2008年6月,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以挂甲寺庆音法鼓、杨家庄永音法鼓、刘园祥音法鼓为代表的津门法鼓名列其中。
鼓一词源自佛教,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。法鼓起源于僧、道作法时演奏的音乐,后传入民间,鼓牌子都是群众自己创造的,富有地方色彩。旧时的天津民间,法鼓常用以庆丰收、贺新年及在各种节庆、年会、庙会上演出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,整个市区法鼓声连绵不断、响彻全城,与各种花会、灯会交相辉映。
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随着时间的流逝,传统文化氛围渐渐缺失,津门法鼓也陷入了缺乏资金支持窘境。
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,两大法鼓会现状依然。虽然法鼓的名声比从前响亮了,但却没有得到任何资金支持。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,是一个既有精美道具,又有高超表演技巧、优美舞蹈动作的法鼓老会。老会初为民间文法鼓,后传入武法鼓,加入飞铙、飞钹等,技艺代代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