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、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,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,流行于京津地区。过去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。艺人演唱则多见于拆唱节目中,专演此曲种者很少。最早有钟万起、金小山等,稍晚有曹宝禄、王子玉等。自金万昌出,经其加工创新,这一曲种才焕发了新的青春。从此,它也就分成了北板、南板两个流派;前者守旧,唱腔简单,上下句无何异样儿的区别,平淡无奇,王宪臣、刘荩臣等善唱之;后者则为金万昌所创演的梅花调,唱腔娓娓动听,且有许多出色的创新,深为听众所欣赏,逐渐成为此曲种之正宗。梅花大鼓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,有慢板、二六板、上板三个基本板式与以这三个板式的名称命名的三个基本唱腔。
天津梅花大鼓代表人物
天津梅花大鼓艺人有邱玉山、周子臣与瞽目弦师卢成科,他们都授女徒很多。后成名的女艺人有花四宝、花五宝、花小宝(史文秀)、花莲宝、花云宝、花银宝、周文如等,当时有“有梅皆宝,无腔不卢”之说。
天津花派梅花大鼓
天津花派梅花大鼓是区别于京派最早的一个支派,是由弦师芦成科独立创造的,亦称“芦派梅花大鼓”。他是天津著名的盲人弦师,是韩永禄先生入室弟子。此人虽然眼有残疾但操弦技艺高超心秀手快,还能用三弦弹奏摹拟演员的唱腔和自然界各种声音,当时称他这种演奏技法称为“巧变弦丝”。